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经济门类,由其衍生的文创IP衍生品也呈现井喷之势。目前,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创IP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中,博物馆、图书馆、大型展览馆、旅游景点、城市、大型企业等近80%的机构或景区、城市都设计开发了专属的文创IP衍生品。但是面对市场后才发现,他们好看不好看,卖得不好,口碑不好,放在那里只能“自作多情”,根本不赚钱,达不到爆款率。下一步是什么?
打造IP不是盲目跟风,而是文化+商业的商业逻辑。
文创IP这五年越来越火,尤其是故宫文创IP。自2013年故宫首次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以来,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策划和营销,如以“把故宫文化带回家”为主题的活动策划大赛、故宫淘宝“撞色卖萌”系列老皇帝卖新卖萌等。IP之路越走越热,也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盲目跟风风潮。一夜之间,大南北文化的IP产品满天飞,真正成功的却少之又少,大多是”。
从宽度到深度。首先需要了解IP衍生品的属性,它是一种全新的由其自身文化+商品衍生出来的纪念品。同时需要区分“文化”和“文化创造”的区别: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文化创造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内容以迎合现代元素。
理解了这个商业逻辑之后,我们还得从受众消费者来分析。对于他们来说,即使是没有多少理智的狂热粉丝,面对以产品为补充的IP授权产品,也离不开性价比。比如几十块钱的IP产品,只要实用或者好玩好看,还是会为之买单的,而100元以上的,那么纪念品的深度就是刚需,价值内涵,品质元素,潮流跟风,纪念意义。所以文创IP衍生品最终离不开文化+商业的产品经营逻辑,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管理,设计开发纪念品会很尴尬的原因。
有了文创IP衍生品,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事情。
对于大部分在本地有自己流量的IP,比如省市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景区等。,文创IP衍生品也被设计开发出来。前期往往盲目自信,以为一切顺利,等待市场火爆,名利双收。然而在现实市场中,却是一记无情的耳光。除了上半年的新鲜感,一点点销量,后续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“展品”,是一种不太受欢迎和送礼太轻的窘境。
从产品到系统,首先要认识到,对于设计公司来说,我们只能帮你完成文创的IP衍生品,有些所谓的专业文创设计公司甚至和你签订长期的后续IP衍生品服务。试想一下,第一批没有一个展示出爆款产品和利润,也没有一个想法和钱可以当“小白鼠”。况且文创IP衍生品只是机构或景区管理中的一个衍生品。没有专人去操作管理他们,后续也是有心无力,经常给人“一手好牌打得差”的感觉。
在引入、设计、开发文创IP衍生品的时候,人们往往不够了解,因为设计开发纪念品之后,你实际上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,接下来就是文创纪念品活动策划活动、系统渠道的系统销售、深度IP衍生品的再开发、文创IP衍生品与附属文化品牌的联合推广等。这些都是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策划人员来完成的事情。
你必须明白文创IP衍生品是如何产生利润和爆款的。
就国内从事文创IP衍生品的设计公司而言,还存在诸多问题,如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、文化资源挖掘不足、文化产业链不完善、商业运营能力不足、不重视活动策划和营销等。而真正从商业本质出发进行研究、设计、策划、运营等系统化服务的文化创意公司却少之又少。那么怎么才能告诉这些优质公司跟他们合作呢?原因很简单。能让你的文创IP纪念品盈利,能创造爆款的服务公司才是好公司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你和这类服务公司合作之前,一定要先搞清楚IP衍生品是靠什么来创造爆款和利润的。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美妆创意的专业策划经验,总结如下:
1.市场研究,知识产权诊断。对受众进行系统科学的市场调研,找到他们的认知和潜在需求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后续所有商业运营的基础数据。在完成并统计了市场调研后,我们开始对已经设计开发的文创IP衍生品进行全面诊断,找出卖不出去的真正原因。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。
2.IP演进,市场热点。演绎论证文创IP的商业市场,找出IP演进的战略方向,论证不同方向对这个品牌的匹配程度。从市场的角度分析观众的喜好,找出能打动市场的热点,比如搞笑、可爱、小资、佛家、感伤等热点。同时要意识到,如果自己的IP不足以撬动强大的市场,要学会与景区、场馆、机构等进行合作事件营销。同屏IP,或者利用其他社会、政治等热点限定一些纪念品来达到引流效果。
3.活动策划和持续活动。虽然大部分IP纪念品都会有一定的粉丝流量,但毕竟有限。要不断通过事件营销策划制造影响力,形成趋势和热点,吸引新的粉丝。同时还需要搭建广泛的渠道,形成线下和线上的多渠道,形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,而这种多渠道也会给这个项目带来更多的品牌价值。活动策划和活动营销必须长期持续进行,形成叠加效应。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幕后,就是推手们层层叠加操作和炒作的结果。
综上所述,文创IP衍生品是创新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品类之一,也是未来商业运作和品牌运营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,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局限于文化产业内部的跨界融合,而是正在与工业、数字内容产业、城市建设产业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。在“文化+科技”、“文化+旅游”、“文化+金融”的模式下,文创的IP衍生品会越走越远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购买产品的重要选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