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“考古盲盒”在网络走红,让人一“盒”难求。一位网民直播“考古盲盒”开盒全过程,先后挖出青铜虎符、兔首印章等“宝物”,引起大家围观并纷纷表示“被种草”“想体验一下考古的感觉”。
“考古盲盒”为何能爆红?原因在于其“盲盒”与“文物”结合的新颖性,可操作互动的趣味性、传播性以及蕴含历史文化的知识性。
“盲盒+文物”,文创设计产品形式的新颖性
盲盒是一种随机抽取的盒装产品,只有打开才知道自己抽到什么。根据天猫在2019年发布的《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》显示,有近20万消费者一年时间内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,俘获大量年轻群体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。盲盒抓住“不确定性”对消费者的吸引力,一时间让人欲罢不能,加强了消费者对结果的好奇心理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,很容易让人陷入购买的循环中。“考古盲盒”则契合市场思维及年轻人的需求,通过当下喜闻乐见的“盲盒”形式,把仿制的“珍奇宝藏”埋藏其中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。据河南博物院介绍, 该文创产品名为“失传的宝物”,设有“传承”“史诗”“传说”三个等级,不同等级所能挖出的“宝物”稀缺程度不同,增强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。
趣味互动,社交平台分享的传播性
如果说博物馆的文物与人之间永远隔着一层玻璃,让人可望不可及,那么“考古盲盒”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,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。玩家戴上手套,化身“考古专家”,亲自用附赠的“洛阳铲”挖掘一层层充满中原文化气息的洛阳土,再细细扫去浮尘,就可能挖出十二生肖兽首印章、大将军虎符、杜玲方鼎等微缩文物,获得只有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才能感受到的发现历史的惊喜感、体验感和满足感。这种趣味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交性分享心里,以点带面实现二次传播及多次传播。很多人购买“考古盲盒”后会在社交平台直播自己从开盒到挖出“宝物”的全过程,创造出相关话题,吸引更多网民观看,提升大家的购买欲望。同时,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也相继报道“考古盲盒”,覆盖更广阔的区域和人群,“考古盲盒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提高。
匠心工艺,蕴含历史文化的知识性
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,有“凝固的历史”之美誉。为真实复制考古体验,河南博物院对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特质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,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物制成“宝物”。通过对土壤和器物的材质、工艺、造型等细微方面进行分析判断,玩家可以确定埋藏文物的位置,推测该类型文物的时代特征,以新鲜的方式学习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。习近平总书记在《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,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》文章中指出,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、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。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。“考古盲盒”牢牢抓住文化的内核,让人们跨越时空对话,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。
随着互联网思维、数字技术、新媒体传播等深入发展,以“考古盲盒”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正不断创新,与时俱进,兼具趣味性、艺术性、互动性、历史性、知识性,让历史与现实、传统与新潮共振。如早期的故宫文创产品“故宫口红”“故宫日历”“故宫雪糕”等,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元素,贴近群众需求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“考古盲盒”只是文创领域的“盲盒”之一,文创本身才是一个巨大盲盒,让人期待。希望有更多在历史中沉淀的文物被人们“考古”,使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尽情彰显,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!
版权声明:文章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。